-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2020/03/15
【主日信息】人真正的需要-20200315
預苦期第三主日
第一經課:出埃及記17: 1-7
啟應經課:詩篇95: 1-11
第二經課:羅馬書5: 1-11
福音經課:約翰福音4: 5-42
今天是預苦期第三主日,我們要先從舊約出埃及記的經文談起。從禮拜四開始,每天讀經的舊約經文都是出埃及記,而且都是有關上主在曠野裡賜下嗎哪的事。而今天出埃及記的經文則是提到,當以色列百姓吃飽了之後,發現沒有水,便開始向摩西爭鬧。最後,上主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讓他們不僅吃飽,也可以喝足。
很明顯的,這個禮拜的主題與人的基本需求有關,當以色列人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他們選擇的方法很簡單:沒有食物吃,跟摩西要;沒有水喝,一樣去找摩西;甚至我們知道,當摩西上山四十天領受十誡時,以色列人在山下找不到摩西,就雕刻出金牛犢。
他們向這取代上帝的偶像說到:「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明!」經文還進一步說到:「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樂。」這群上帝的子民的需要非常實際,就是要可以吃、可以喝、可以玩、可以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一個廣為人知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層次,最低的需要是「生理的需求」,接下來依序為「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認同與尊重的需求」,到最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個理論幫助我們理解生理的需求對人類來說,永遠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優先要被滿足的。因為這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夠活下去,缺乏食物與水,很少人能夠活超過一個月,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然而,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其他的需求很不一樣,其他的需求,如安全感、被愛、肯定、自我實現等等,都不是實際的物質,並不會有互相排擠的狀況。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到有安全時,並不會減損另一個人的安全感。
但基本的生理需求卻是實際的資源:水、食物、空氣等等,這些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若在一個群體之中,有些人多拿了,就一定會有一些人少拿。然後呢?爭吵往往就是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
所以,當上主應許要賜下嗎哪餵飽以色列人時,不僅僅代表祂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要,祂更看重的是因著資源分配不均而產生的摩擦。還記得最後聖經是怎麼描述的嗎?「以色列人就照樣去做;有的收多,有的收少。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都按著自己的食量收集。」(出16:17~18)
這幾個禮拜以來,我們不就經歷這樣的事嗎?口罩的數量就是那麼多,如果不管制,如果有人多買一點,就會造成其他的人買不到。那怎麼辦呢?政府並沒有上主的全知全能,所以只好用限制購買的方式,讓大部分的人雖然買不夠,但不致於買不到。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這就是我在今天證道要談論的重點。我們以為自己是最明白的需要的人:肚子餓了,需要食物;口渴了,需要喝水;錢少了,需要賺錢;生病了,需要健康;衛生紙快用完了,需要衛生紙;口罩沒了,需要口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需要其實會不斷改變。
這就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不是嗎?前面的路被海擋住了,需要有人開路;走著走著食物吃完了,需要食物;口渴了,需要水;摩西不見了,需要新的偶像。上主滿足了以色列人其中一個需要,馬上又有另一個需要出現。
今天福音經課提到的其實也是需要話題,一開始,耶穌向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但婦人卻非常訝異,因為在耶穌時代,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是彼此仇視的。婦人嘲笑耶穌的缺乏,他連打水的器具都沒有,竟然想要給人活水。
沒想到耶穌竟然反過來指出婦人的缺乏:「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事實上,並不是只有這位婦人會如此,而是我們所有的人都如此。我們今天吃飽喝足了,明天依然要吃喝,沒有任何人例外。但耶穌卻說:「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從生理的需求來看,食物、飲水等等這些物質的確是我們人的需要,但耶穌要我們明白,我們永遠都需要這些需要;然而卻有一種需要,是給了一次,就可以使人永遠滿足,而這個需要,就是耶穌自己。
婦人開始對耶穌所說的話感到興趣,也認為耶穌就是先知,所以她問耶穌關於敬拜上帝的問題。在這裡我們要暫時岔開話題,先說明這段經文的背景,然後再回到今天關於需要的主題。
在耶穌與婦人對話前一百多年,猶太人夾在敘利亞與埃及兩大勢力當中,在祭司馬加比家族的領導下,好不容易獲得獨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朝。當他們開始強盛之後,首先要對付的就是雖然同樣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卻混合了外邦人的信仰與血緣的撒瑪利亞人。
西元前113年,猶太軍隊攻破撒瑪利亞,並且毀掉他們建造在基利心山上的聖殿,並且要求所有的撒瑪利亞人按照舊約聖經的規定,只能前往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這種高壓與暴力的手段激化了撒瑪利亞人對猶太人的敵視,直到耶穌的時代仍然沒有改變。
回到經文,撒瑪利亞的婦人問耶穌:「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這其實並不是問句,而是間接地表達撒瑪麗人的憤怒與無奈。撒瑪利亞人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也想要敬拜他們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然而,猶太人把這一切都毀了,他們想要敬拜,卻缺乏可以敬拜上帝的聖殿。
從這個角度來看,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對話呈現的兩個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人之所以要不斷取水,就是因為這個需要常常缺乏,人喝水,還會再渴;因此,耶穌賜下生命的活水,使人永遠不會缺乏。同樣的,撒瑪利亞人缺乏一個可以敬拜神的地方,而這問題是他們的兄弟猶太人造成的;而耶穌也解決這個問題,敬拜不拘任何地點,而是要藉著上主的聖靈與真理來敬拜。
讓我們用幾個關鍵字整理上述的內容,分別是「需要」、「缺乏」與「紛爭」。有趣的是,這三個關鍵字可以組成兩個意義不同,但互相補充的句子:「當人的需要缺乏時,就會產生紛爭。」「當人對需要起紛爭時,就會開始缺乏。」
「當人的需要缺乏時,就會產生紛爭。」這句話就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寫照,他們不斷地起爭鬧,就是因為缺乏。同樣的,這也是我們現在的寫照,台灣目前還好,除了口罩有受到管制以外,其他物資暫時不缺。但最近幾天的新聞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歐美國家的人民什麼都搶購,然後,就開始有了紛爭。
第二句是「當人對需要起紛爭時,就會開始缺乏。」這句話是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的寫照,他們同樣都需要敬拜上帝,但因著紛爭與仇恨,其中一個聖殿被毀,許多人就開始缺乏。
回到主題,請問,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是有食物吃,有水喝這些生理的需求嗎?是找一個地方可以淨化心靈,專心敬拜上帝的需求嗎?不是!上主對此的答案是:「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而耶穌的答案是:「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以及「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發現了嗎?上主與耶穌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人的缺乏。這就呼應了我們一開始提到的,當人什麼時候感到缺乏,就什麼時候想到自己的需要,而紛爭往往因此而起。因此,我認為聖經教導我們人真正的需要,並不是前面探討的物質或非物質的需求,而是解決缺乏問題的需要。
最後,回到今天出埃及記的經文,以色列百姓因著缺乏飲用水而向摩西爭鬧,但摩西呢?摩西把這缺乏的問題帶到上主面前,這就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解決我們缺乏的問題,就算有,也是暫時的。
如同耶穌所言,喝水,還會再渴;吃飽,還會再餓;買到口罩,還是會有缺乏的一天,惟獨喝耶穌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因此,當我們感到缺乏時,最優先要找的,就是賞賜恩典與祝福給我們的上主。
因此,我還是要再一次提醒弟兄姊妹,在預苦期間,特別是在這個肺炎疫情越來越嚴重的預苦期間,我們應當專注的不是自己缺乏,而是更多以禱告來到全能上主的面前,仰望祂、尋求祂。禱告必不代表什麼事都不做:不用防疫、不用吃喝、不用買口罩、不用關心鄰舍;而是當我們做這些事的同時,禱告使我們的心仍然歸向上主,而不是歸向這些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