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2025/08/10
【主日信息】缺乏與承受-20250810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
第一經課:創世記15: 1-6
詩篇經課:詩篇33: 12-22
第二經課:希伯來書11: 1-3, 8-16
福音經課:路加福音12: 32-40
上週,我們從「虛空與富足」這個主題出發,一起思想:當我們像傳道書的作者一樣,看見世上一切的虛空時,是否能意識到,造成虛空的根源,不在於我們手中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的計劃、想法和未來裡,缺少了上帝的同在與引導。這正是虛空最核心的原因,也回應了耶穌在比喻中的提醒——人的生命應當在上帝面前富足,而不是只追求自己的富足。
今天,我們要更進一步地思想: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種種缺乏時,那些浮現的念頭與隨之而來的行動,到底透露了我們什麼樣的問題?或者,更直接地問:既然上帝早已應許要讓我們承受祂的國度,為什麼我們仍會在缺乏面前感到不安與恐懼?
是的,這正是今天的主題——「缺乏與承受」——要與弟兄姊妹一同探討的重點。談到「缺乏」,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上週五晚上的信望愛小組很有趣,我們唱了一首詩歌《我時刻需要主》,但詩歌本上的歌詞是台語版本,歌名變成了《我時刻欠用主》。
在台語裡,「欠用」是個很有意思的詞,不只表示缺乏,特別是缺錢時會用,還可以表示「需要」,像是有人會說:「遮的物件你若有欠用就提去。」這樣的語感讓我們更明白,當我們想到「缺乏」時,腦海中往往浮現的,就是生活中那些我們覺得非有不可的需要。
於是,我們自然會想做些什麼來改善,甚至徹底解決這種缺乏。對今天舊約經課中的亞伯蘭來說,他大概也走過這樣的過程,努力尋找辦法來填補他覺得缺乏的部分。
創世記十五章第一節說:「這些事以後。」這裡的「這些事」指的是亞伯蘭帶領家中僕人家丁,戰勝迦南的列王,不但奪回被擄去的財物,還得到了祭司麥基洗德的祝福。此時的亞伯蘭,不缺財富,不缺地位,也不缺名聲——但唯獨缺少一個孩子。
這種缺乏感是雙重的。首先,是文化層面的壓力。在亞伯蘭所處的古代近東文化裡,沒有後嗣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就像在我們熟悉的中華文化圈中,延續家族香火、保全家業,這是一種來自群體的期待。試想,一個領袖辛苦建立起的事業,群體自然希望這份繁榮能延續下去,而最直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由他的兒子繼承一切。
第二層面的缺乏感,則來自上帝的應許。早在亞伯蘭離開哈蘭、前往應許之地之前,上帝就對他說過:「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
然而,數年過去了,撒萊的肚皮仍然一點動靜也沒有。亞伯蘭看著自己的產業越來越多,卻沒有兒子來承接這一切。於是,他決定將家中僕人的兒子——以利以謝——收為養子。
但這不是因為亞伯蘭已經預備好繼承制度,而是他最後的選擇,是迫不得已的下策。這個決定透露出他的無奈與失落——他被一個名叫「缺乏」的框架困住,認為如果自己不採取行動,上帝的應許就會落空。
弟兄姊妹,這樣的光景,我們並不陌生。多少時候,我們也用自己的缺乏來限制上帝的作為。於是,我們與上帝的對話變成:「你的應許在哪裡?」「你什麼時候才會垂聽我的禱告?」「我在缺乏和軟弱中掙扎的時候,上帝,你到底在哪裡?」
更嚴重的是,當缺乏佔據我們的心思意念時,我們看待上帝恩典的方式,往往會變得狹窄——好像只要祂補足我這一方面的缺,就已經夠了。可是,這樣的眼光,其實會讓我們錯過上帝更大、更美的作為,只因我們的焦點始終緊盯在自己的不足上。
以教會當前的光景來說,我想許多弟兄姊妹都已經深深感受到,我們在財務上有缺乏。這是事實,也是我們必須一同面對的挑戰。然而,捫心自問——如果上帝今天立刻解決了得勝堂的財務危機,這就夠了嗎?那麼,上帝更深的心意與計劃,又在我們的哪一處呢?
數千年前的亞伯蘭,正是帶著深深的缺乏感來到上主面前——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上主親自臨到他,對他說:「亞伯蘭哪,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你必得豐富的賞賜。」然而,被缺乏感包圍、又用自己的缺乏去匡限上帝作為的亞伯蘭,並沒有因此而振奮起來,反而意興闌珊地回應。
那麼,上主接下來怎麼做呢?祂有沒有立刻要求亞伯蘭相信自己的應許?有沒有用神蹟奇事來證明祂的能力?不!祂像一位滿懷熱情的天文愛好者,把亞伯蘭帶到野外去數星星!一邊數著,一邊與亞伯蘭對話。我猜想,那個對話可能是這個樣子。
「亞伯蘭,看到天上的星星,你想到什麼?」
「誒~好多喔~仔細一看,還滿美麗壯觀的。」
「是啊,我也這麼覺得,這些星星都是我一顆一顆創造出來的,每一顆對我來說都很珍貴。」
「主啊……它們真是多得數不清……可是……我的帳棚裡,依然是空的。」
「這麼多星星,我從來沒有漏數過任何一顆。你呢?你數得清嗎?」
「⋯⋯」
「亞伯蘭,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因為,你——亞伯蘭,你對我來說,也很珍貴。」
接著呢?我們都熟悉這一幕的結局:聖經說,「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算他為義。」在那片星空下,亞伯蘭被應許托住,不再被缺乏綑綁;他的眼光,從「我能從上主那裡得著什麼」轉向「我已經屬於這位上主」。這正是耶穌在今天福音經課中,要在門徒心中成就的事。
耶穌在教導門徒「不要為飲食憂慮」之後,給出總結:「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這話巧妙地呼應亞伯蘭的轉折——從被缺乏捆綁,到被應許托住。耶穌指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缺少什麼,而在於我們把什麼當作財寶——因為「財寶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對亞伯蘭而言,財寶是兒子;對門徒而言,財寶是每日所需;對我們而言,也許是薪水、地位、或穩定的未來。於是,當耶穌說「警醒等候主人的僕人」時,我們很容易滑回律法的軌道,把焦點放在「我該怎麼做」上:「好,我要更努力、更警醒,免得主人回來時不喜悅。」
這種反應很自然,因為律法式思維總是先計算:「我該如何表現,才能確保自己的位置?」結果,我們依然被缺乏感和自我表現的焦慮綑綁——而這正是耶穌要打破的。
若把比喻放回整段經文脈絡——前面是「不要憂慮」、中間是「財寶與心」、後面是「主人忽然來到」——我們會發現,耶穌不是要求僕人靠表現爭取賞賜,而是重建他們的身份與關係:僕人本來就屬於主人,主人的家業就是僕人的保障;既然屬於主人,就不必為吃喝惶恐(因為這位主人家財萬貫),也自然把主人當作自己真正的財寶(因為心繫所屬之處)。
更驚訝的是,耶穌說,當主人回來時,竟要叫僕人坐席,親自束腰服事他們。這就是福音與律法的分水嶺:律法說「你要證明自己配得國度」,福音說「你已經屬於天父,天父樂意把國賜給你」。
所以,跟隨祂的路或許不穩定,但與其費力確保「我能承受什麼」,更重要的是認清「我屬於誰」。當我們在這關係中站穩,警醒就不再是焦慮地做好警醒,而是愛與應許中的期待;施予也不再是恐懼計算,而是把心放在天上與貧窮人那裡。因為,重點從來不是僕人能得著多少,而是——主已經把祂自己給了我們。
還記得那場星空下的對話嗎?讓我把它補完整一點:
「這麼多星星,我從來沒有漏數過任何一顆。你呢?你數得清嗎?」
「⋯⋯」
「亞伯蘭,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因為,你——亞伯蘭,你對我來說,也很珍貴。⋯⋯要知道,不是你的後裔要承受你的產業,是你,是你與你的後裔要承受我的國度!你們都是我的產業。」
今天,耶穌也對我們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因此,我們的心不再被缺乏綑綁,而是被應許托住;不再忙著證明自己配得,而是在屬於祂的確據中喜樂等候,甘心施予——因為祂已把最寶貴的產業,就是祂自己,賜給了我們。
當我們在信心中仰望,就像亞伯蘭仰望星空一樣,也會聽見那溫柔卻堅定的呼喚:「你是屬於我的,你在我眼中極其寶貴。不要懼怕,因為我的國度已經屬於你——而你,永遠屬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