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2019/03/31
【主日信息】家裡的浪子-20190331
預苦期第四主日
舊約經課:約書亞記5: 9-12
詩篇經課:詩篇32: 1-1
書信經課:哥林多後書5: 16-21
福音經課:路加福音15: 1-3, 11b-32
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三個連續的故事,分別是牧羊人有一百隻羊,但失去了一隻;婦人有十塊錢,但失去了一塊;以及我們剛剛所讀到的經文,一位父親有兩個兒子,卻失去了其中的一個。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三個故事其實是同一個比喻,而不是三個比喻,我也認同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們都擁有幾乎同樣的元素,而且這些元素都是故事中的關鍵。這些元素是什麼呢?首先,三個故事都提到了「失去」:失去一隻羊、失去一塊錢,以及失去一個兒子。
其次,三個故事也都提到了「找到」,牧羊人找到了失去的羊、婦人找到了失去的錢,而父親,則是等到了一個浪子回頭的兒子。
除此之外,這三個故事的結局都一樣,就是「歡喜快樂」,牧羊人找到了羊而歡喜快樂;婦人找到了錢也歡喜快樂,最後,父親尋回自己失去的兒子,也同樣歡喜快樂。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耶穌在這裡所講的,其實是同一個比喻的三個形式。
那麼,把這三件故事理解成一個比喻與三個比喻有什麼差別呢?最重要的差別是如果是三個比喻,那麼應該會有三個耶穌想要強調的重點,但如果是一個比喻,則只會有一個重點。
這麼說好了,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有些人認為「悔改」是這比喻的重點,正如在前兩段故事中,耶穌也都說到「一個罪人悔改」,天上的使者都要歡喜快樂。
但如果把「悔改」當作是前兩個比喻的重點,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因為不論是羊或是錢,它們並沒有悔改,也無法悔改,它們只能被動地等著牧羊人與主人來尋找他們;反觀浪子回頭的故事,是小兒子醒悟過來,然後願意重新回到父家中,這才是一般我們所理解的悔改。
因此,如果這三個故事是三個比喻,那麼或許「悔改」有可能第三個故事的重點,卻不是前兩個故事的重點。不要忘了,十五章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耶穌這三個故事是向那些法利賽人與文士說的,他們因為耶穌接近罪人而議論紛紛。他們在意的根本就不是如何才可以悔改得救,他們在意的是耶穌為什麼要接納罪人。
那麼,如果把這三個故事當做同一個比喻,那要怎麼解釋這段經文,以及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話呢?首先,如剛剛所說的,「悔改」並不是這個比喻要凸顯的重點,因為法利賽人在意的並不是悔改。那麼,我們接著要問,重點是什麼?
讓我們再次回到這三個故事的共通元素:「失去」、「找到」與「歡喜快樂」,但請特別留意的,在今天浪子回頭的故事當中,其結局與前兩個故事並不相同。如果故事停在父親「歡喜快樂」,那麼就是三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其實並沒有。
在浪子回頭的故事裡,結局是雙重的,除了歡喜快樂的父親之外,還有一個不歡喜也不快樂的大兒子。也就是說,第三個故事除了原本的失去、找到與歡喜快樂這三個元素之外,還多了一個「不歡喜快樂」,而這個多出來的元素,正是耶穌試圖要回應法利賽人與文士的。
這些宗教領袖因為看到耶穌接納罪人而議論紛紛,雖然這段經文沒有清楚地說明他們議論的內容,但根據其他福音書的記載,這種議論顯然是不懷好意的,甚至是帶有政治意圖,想要藉由抹黑耶穌來貶低他在以色列百姓中的地位。
除了耶穌之外,這些宗教領袖比任何人都還要了解上主的律法,但是耶穌卻直接指出他們的心態:他們缺乏一顆歡喜快樂的心。他們小心翼翼地遵守律法的規定,嚴格地強制自己與他人履行潔淨的條例,也不與稅吏妓女同桌吃飯,可是他們一點都不快樂。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我不知道大家今天早上是保持著什麼樣的心情前來教會?說苦哈哈應該不致於,但我要問的是,你是帶著歡喜快樂的心前來敬拜上主嗎?
昨天晚上晚睡的弟兄姊妹,可能是因為失眠,可能是因為加班,可能是因為追劇又或者是其他的理由,我要問你們,只睡四、五個小時的你,是帶著歡喜快樂的心前來敬拜上主嗎?
最近曾經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相處不愉快的弟兄姊妹,無論爭執的理由是因為對方錯了,或者是因為誤會,又或者是個性不和,我要問你們,在這種紛爭與憤怒的情緒當中,你是帶著歡喜快樂的心前來敬拜上主嗎?
根據我的經驗,答案很可能會是:沒錯,我的確沒有很歡喜快樂,但是我也沒有苦哈哈的。我知道來崇拜就必須犧牲睡眠的時間,也曉得要整理自己混亂的情緒,這些的確不容易,但是我也很努力了,而我的確也透過我的努力得到一些喜樂。
但是,親愛的弟兄姊妹,容許我說的更尖銳一點,耶穌要的並不是我們的努力,祂並沒有拍拍法利賽人的肩膀跟他說,兄弟,遵守律法很不容易,我知道你非常努力,做的好。不是!耶穌說的是,你們缺少了歡喜快樂的心。
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故事的高潮必不是小兒子回到家中,而是當小兒子回到家之後,他的哥哥從田裡工作回來,聽到奏樂跳舞的聲音,詢問僕人之後才知道是自己的弟弟回家了。這時,他氣憤地質問父親為什麼要如此大章鑼鼓地慶處。
有一點值得我們留意的,在故事中,大兒子說了一句非常苛刻的話:「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吃光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我要說的是,大兒子怎麼知道在遠方的弟弟是與娼妓一起吃光的產業?
當然,我們可以有各種解釋,可能是弟弟還沒有離家的時候就是這樣放蕩不羈,又可能是因為哥哥在弟弟身邊安排了探子。但其實這都不是故事要呈現的重點,他為自己的弟弟冠上罪名,就是要羞辱他、貶低他,好凸顯自己的義與自己的努力。
這一點就如同法利賽人與文士一樣,他們對當時的稅吏與妓女就是如此,連帶的,接納這些罪人的耶穌也逃不過他們的指責。因此,耶穌一連說了三個故事,他要這些宗教領袖明白,他們就像故事裡的大兒子一樣,缺乏一顆歡喜快樂的心。
因此,比起小兒子而言,大兒子其實才是個故事中真正的浪子,他就算住在父親的家裡,卻一點也不開心,也不明白父親真正的心意。
我相信大家並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段浪子回頭的故事的證道或分享。但我想要請你們留意,我們都曾經對小兒子的悔改感到激勵,並且同意只要我們自己也願意這樣悔改,我們在天上的父必定接納我們;我們也曾經對這位父親的寬容與仁慈感到安慰,就是因為有這麼一位父親,我們才能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領受祝福。
但是,大兒子呢?從我們剛剛的解釋看來,大兒子似乎才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但我們似乎不太看重他的存在,或者輕描淡寫地帶過?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這其實是一個更嚴肅,也更嚴重的話題。
一位學者是這麼看待的,他認為我們之所以忽略大兒子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們跟他太像了!他所表現出來的心態,其實就是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想讓人知道的罪惡。
大部分的基督徒就與大兒子一樣,戰戰兢兢地在上主面前服事,努力地遵守祂所教導我們的。然後回頭一看,看見那個偶爾來聚會的小兒子,又看見另一個只聚會不服事的小兒子,再看見那個常常遲到的小兒子,接著還有只出一張嘴不做事的小兒子、染髮又奇裝異服愛作怪的小兒子、喜歡抽煙喝酒的小兒子、說話沒禮貌的小兒子、逃避責任的小兒子……。各位大兒子們,我想我不用再說下去,你們都知道身為大兒子的我們是怎麼看待這些小兒子的。
整理一下今天浪子回頭故事中幾位角色對彼此的態度。首先是父親,父親愛小兒子是無庸置疑的,但是,父親同時也愛大兒子,他對大兒子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
再來是小兒子,他對自己哥哥的態度是如何,故事中並沒有描述,但至少他對自己的父親的態度是滿懷虧欠與感激的。他向父親承認自己的罪過,也歡喜快樂地接納父親接納他的事實。
最後是大兒子,毫無疑問的,他仍然愛他的父親,否則不會在家裡繼續工作,他大可如同自己的弟弟一樣離家,但他卻選擇留下。但他對自己弟弟的態度之差勁也是無庸置疑的,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的,他恨他的弟弟。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些關係,我們簡化一下,父親愛大兒子也愛小兒子,小兒子愛父親,大兒子也愛父親,但大兒子卻不愛小兒子。這是什麼?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不就是教會的樣子嗎?
天父愛基督徒,也愛罪人;而基督徒也愛天父、罪人也是,但基督徒卻討厭罪人。浪子回頭的故事最令我們坐立難安的信息就是這個,他對每一個基督徒發出質疑與挑戰,要求我們去愛上主所愛的人,去接納上主所接納的人。
「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慶祝。」這句話不單單對著大兒子說的,也是對著法利賽人與文士說的,更是對著我們所說的。只要我們一天無法真誠地接納罪人,我們就永遠都是大兒子,也永遠都是在家裡的浪子。
但不要忘了,既然父親願意與小兒子恢復並重新建立關係,那就意味著他也同樣願意與大兒子恢復並重新建立關係。這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的經文中所要表明的,我們在天上的父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這並不是針對小兒子,而是所有的兒子。
小兒子那散盡家產、與娼妓一同吃喝的罪已經得著赦免,同樣的,大兒子那瞧不起弟弟、任意批評論斷弟弟的罪也要得著赦免。出門流浪的浪子要回到父親的懷抱,同樣的在家流浪的浪子也會回到父親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