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信仰造就
- 主日信息
最新消息
2025/10/05
【主日信息】信心比大小?-20251005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
第一經課:哈巴谷書1: 1-4, 2: 1-4
詩篇經課:詩篇37: 1-9
第二經課:提摩太後書1: 1-14
福音經課:路加福音17: 5-10
今天的福音經課一開始,就出現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請求——使徒對主說:「請加增我們的信心。」這句話聽起來實在太貼近我們了,不是嗎?因為我們也常常在心裡想,如果我的信心再大一點,我就能更有力量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如果我的信心再成熟一些,我就能更像耶穌,更不容易跌倒,也能服事更多的人。
但反過來說,當我們覺得信心很小,甚至缺乏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認為自己應該是做錯了什麼,就是個失敗的基督徒。然後,我們努力用各種方法增加自己的信心,或許更多地禱告、讀經,或者找人分享自己的困境,又或者如同這段經文中門徒的門徒一樣,祈求耶穌加增我們的信心。
也因為這樣的思考模式,我們經常陷入一個陷阱——把信心當成一種可以比較大小的信仰能力。我想這樣的感覺,孩子們一定也懂。今天孩童會也在我們中間,在孩子們的對話中,比較的話題絕對是排名在前頭的。
誰跑得比較快?誰的考試分數比較高?誰的零用錢比較多?誰出國次數比較多?當輸的一方覺得自己比較差勁時,總要再找一個能贏過他人的地方來安慰自己。其實,我們大人心裡不也是一樣嗎?總是忍不住在比較,忍不住在意自己是不是夠好。
門徒在這段經文中所呈現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的問題——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信心大小的比較之上——信心大比較好,信心小比較不好,最差的狀況就是沒有信心。但耶穌的回答卻很出乎意料——祂說,就算信心小得像一粒芥菜種,也足夠了。換句話說,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信心有多大。這一點,在今天的舊約經課裡,更是被清楚地呈現出來。
先知哈巴谷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暴力與混亂的時代。他一張口,所看見的盡是爭鬥與兇惡:不公的審判、被踐踏的弱者、橫行的強暴。律法好像失去了效力,公義無法伸張,反而是惡人包圍義人,扭曲了原本該有的社會秩序。這就是哈巴谷的世界——一個讓人失望透頂的世界。
其實,這樣的場景並不遙遠。在我們每天接收到的各種訊息中,也看到戰爭的影像,國際間的角力、對抗與動盪。在社會上,也感受到腐敗的制度、被扭曲的價值,以及各種令人心碎的天災人禍。在家庭裡,我們也會面對破碎的關係與難以承受的張力。當哈巴谷說「滿地都是強暴」時,我們完全能夠與他共鳴。
然而,先知在這裡所說的殘暴與敗壞,所指向的並不是以色列的敵人或仇敵,而是直指上帝子民自身的敗壞。先知大聲呼喊,因為律法已經無效——沒有人再照著律法伸張公義,反而是惡人圍困義人,扭曲所有的審判。
換句話說,這段經文呈現了一個徹底失序的信仰群體,他們雖然擁有摩西律法,但沒有任何案件能依律法得公正判決,擁有權力者更隨心所欲地踐踏法律。
在這樣的光景裡,信心小的人,很容易就被現實擊垮:看見邪惡橫行,便覺得一切毫無盼望。但話說回來,就算是信心大的人又怎麼樣呢?難道就不會被這些黑暗的世界所影響嗎?當一個滿有信心的人看得更多,聽得更多關於這世界所發生的種種悲劇,反而可能在更深的痛苦中感到絕望——因為邪惡的勢力似乎無所不在。
弟兄姊妹,這正是來自魔鬼與世界的詭計。牠透過外在的環境,讓我們的眼目被現實壓住,最終的目的是使我們懷疑上帝的應許;牠要動搖我們對上帝話語的信靠,讓我們不再相信祂會成就祂所應許的。這就是哈巴谷在他的時代中所面對的張力——信心在暴力與混亂中掙扎。
然而,來到哈巴谷書的第二章,先知的語氣忽然轉變。他不再只是呼喊、哀嘆,而是用一個守望者的姿態站立:「我要站在我的瞭望台,立在城樓上觀看,看耶和華要對我說什麼,我可以用什麼話向他訴冤。」
這是一幅值得我們思考的畫面——先知在滿地都是強暴的時代,沒有立即的解決方案,他只能像一個警醒的守望者,站在城樓上,等候上帝的話臨到。
而上帝給他的答案,並不是立刻的拯救,而是一個「異象」:這異象有它自己的時候,必然應驗,不會虛假。「義人因信得生」就是上帝給先知的意象,這也是全段經文的核心。但若把它抽離原本的處境,就會被我們誤解成為一個比較,好像信心大的人就能活下來,信心小的人就會滅亡。(看哪,惡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
事實上,這句話是在第一章的混亂背景下被說出來的——在那個暴力、兇惡、律法失效的時代,義人並不是靠著自己撐下去的,而是因著抓住上帝的應許而得以存活。這是一個與現實形成張力的盼望:眼睛看到的是毀滅,但耳朵聽見的卻是上帝的話。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這就是信心的本質——信心不是一種主觀的力量大小,而是被上帝話語所抓住的狀態。真正使我們得救的不是信心本身,而是信心所依靠的對象——上帝的應許。
這樣看來,「義人因信得生」,或者說「因信稱義」並不是抽象的神學名詞,而是我們所有的人在黑暗絕望中活下去的唯一道路。當上帝藉著先知的口說出「義人因信得生」這樣的異象時,祂並不是在要求義人拿出多大的信心來證明自己,而是在祂的子民宣告——即使在世界崩壞、毫無盼望的處境下,仍然有一條路存留——就是藉著信心抓住祂的應許,因為祂是信實的上帝。
這也正是為什麼使徒保羅後來在羅馬書與加拉太書引用這句話,作為「因信稱義」的核心經文。因為稱義的焦點從來就不在於我們的信心大小,而在於上帝所賜的應許有多麼真實。
在哈巴谷時代,這些話語支撐了百姓在巴比倫危機中仍然存留,他們雖然國破家亡,卻靠著上帝應許的話語,在七十年後重返應許之地。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些話最終指向十字架上的救恩,讓我們確知——不論環境多麼混亂,不論我們的信心看起來多麼軟弱,就算最糟糕的狀況發生——原本要救贖我們的那位被殺死了,即便如此,上帝的應許永不失落,祂的兒子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就是上帝應許不落空的最終印記。
最後,讓我們回到今天福音經課的後半段,耶穌講了一個僕人的比喻。祂問門徒說:「你們當中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裏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
相反的,主人一定先吩咐他預備晚餐、束上帶子來服事,等主人吃喝完了,僕人自己才可以吃喝。最後,耶穌總結說:「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該做的。』」
這個比喻,若不小心,很容易被解讀成一種律法式的呼召,好像耶穌是在說:「你們要更忠心,更努力,更盡責,因為僕人就應該好好服事。」但若我們這樣理解,就又回到「信心比大小」的陷阱裡,我們仍把焦點放在「我該做多少」或「我是否忠心夠多」。
然而,當我們把剛剛對哈巴谷書的理解帶入到這段比喻時,便會發現比喻的重點不在於僕人用多少體力、花多少時間、忍受多少辛苦,也不在於他有沒有感覺到滿足或值得。耶穌要門徒看見的是——僕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聆聽主人的話,並且按照吩咐去行。信心的大小、能力的大小、體力的多少或資源的多少,都不是決定性的;在這個比喻中,唯一決定性的,是那位說話的主人。
換句話說,這比喻並不是要我們用行動去證明自己是忠心的僕人,而是要我們專心聆聽上帝的話語,單單照祂的應許去行。總結來說,這段經文與哈巴谷書的內容互相呼應。哈巴谷所領受的異象——「義人因信得生」,義人能活下去,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信心,而是因為他在困境、艱難、敗壞與邪惡中,聆聽來自上帝的聲音。而僕人之所以忠心,也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在一天的田裡的工作結束之餘,心力交瘁之際,仍然聆聽來自主人的聲音。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重新學習的功課——無論是處在暴力與混亂的時代,或是面對教會的困境與艱難,我們的指望從來就只有一個,就是聆聽來自上帝的話語。
最後,我想再沒有比路德小問答信經的第三段解釋更適合拿來當作今天證道信息的結尾了:「我信我不能憑自己的理性或力量信靠我主耶穌基督,或親近祂。乃是聖靈透過福音呼召我,用祂的恩賜光照我,使我成聖,並保守我在真信裡。」
各位弟兄姊妹,這如同芥菜種一般的信心,上帝早已藉著聖靈的工作,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