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信仰造就
最新消息
2017/03/12
【主日信息】確幸與確信-20170312
預苦期第二主日
第一經課:創世記12: 1-4a
啟應經課:詩篇121: 1-8
第二經課:羅馬書4: 1-5, 13-17
福音經課:約翰福音3: 1-17
今天是預苦期的第二主日,不曉得各位弟兄姊妹還記得上週第一主日的經文,主要都是在談「罪惡」這件事情,我們明白,自從在伊甸園裡始祖犯罪之後,罪就入了整個世界。
而整個預苦期,就是以此作為開端,不單聚焦在人類犯罪後的痛苦,也同時強調基督為了解決人類罪惡而受的苦難。盼望我們能夠帶著這樣的基礎,來理解今天幾段經文的意涵。
首先,先讓我們熟悉一下福音經課以外的其他經文。啟應經文裡談到的是一位永遠保護我們的神,因此,不論是白天的太陽或夜間的月亮,都無法傷害我們。在這裡我們就能夠看到確幸與確信的不同,擁有確幸的人,會把眼目放在保護、照顧。(例子:防曬)
反之,擁有確信的人,則定睛在神身上,重點在於這位值得信靠的主。因此,詩人才會在開頭的時候提到:「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確幸其實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思維,以個人的感受作為出發點,當遇到令人愉快或喜悅的事物,或者需要幫助時得到幫助、需要保護時得到保護,我們便覺得擁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但是確信所強調的是信仰的對象與內涵,前者是宇宙獨一之真神,後者是相信祂的作為,兩者缺一不可。此外,確信重點在於接受一既定的事實,不論看得見或看不見,甚至不論過去還是未來。
羅馬書4:1-5,13-17這段經文,其實也是確幸與確信之間的對比。一般而言,讀到羅馬書,讀到律法和稱義,幾乎所有基督徒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因信稱義的道理。緊接著把焦點聚集在「稱義」之上,開始思想什麼是稱義、如何稱義、稱義帶來的是什麼樣的地位。
並不是這樣角度的理解不對,而是這樣是以個人得到的「確幸」作為出發點,確忽略了稱義前面的兩個字—「因信」。事實上,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強調「因信」過於強調「稱義」。
這樣看來,創世記12章關於神呼召亞伯蘭的經文,就顯得信心的重要性了,在面對神的呼召,以及所賜的各種確幸,亞伯蘭似乎並沒有因著即將得到的福份或榮耀而感動萬分,經文只是平鋪直述地告訴我們,亞伯蘭就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去了。
從這些經文看來,確幸來自於確信,當堅定地相信造物主並他的賜與時,我們自然會得到確幸。然而,這確點出了確幸與確信之間的難題:遵命而行。因為這樣的行為把神給我們的幸福當做是遵命而行的後果,彷彿是跟神的條件交換,用我們的順命帶來神的祝福。
好了,說了那麼多,總算可以進入今天的福音經文。在這段我們所熟悉的經文中,其實尼哥底母的困境就是從我們剛剛所說的難處而來。
對於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來說,順命—蒙福的課題一直困擾著他們,因為即使他們看起來比任何人都還要遵守摩西的律法,確沒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祝福,至少在整個政治與宗教的架構下,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相比仍算弱勢。因此,尼哥底母這位法利賽人,便想要從耶穌身上得到答案。
然而,從他與耶穌的問答中可以發現,他根本就無法理解耶穌教導的真正意涵。他不了解什麼叫做重生,因為他完全按照「確幸」的思維模式,以致於他所想的是「我如何重生?」或「重生對我的意義和益處」,卻忽略了他既然知道耶穌是從神那裡來做老師的,所需要的應該是「確信」的思維。
對話將要結束時,耶穌也明確地指出尼哥底母的問題,在於連地上的事情都無法相信,更何況是天上的事情。因此,這段經文的重點其實並不是開頭所談的「如何重生」,而是結束時所談的「相信」。
但是,我們仍然花一點時間來思考「重生」的意義。在這樣已經非常不容易說的明白的經文中,約翰又刻意使用「雙關語」讓整段經文增加了模糊的空間。他使用的希臘文可以有兩種翻譯的方式,一種是再一次生、令一種則是崇上頭生。
很明顯地,尼哥底母以為是「再一次生」,但我們也無須很快下結論說耶穌的意思是「從上頭生」,因為當耶穌第二次解釋的時候,說的是「從水和聖靈生」。比較有可能的解釋是,水所代表的是子宮裡的羊水,象徵著再一次生;而聖靈所代表的是屬天的含意,象徵著從上頭生。
整理一下,其實耶穌所說的,無論是聖靈與水、地上的事或天上的事,都跟耶穌的受死、復活、升天緊密的連結在一起。耶穌說的重生不但指著信徒而言,更指向祂自己。主耶穌與銅蛇之間的關係是由「被舉起來」這個動作所表達。
摩西在曠野舉蛇,人被蛇咬到只要看見就可得醫治。同樣的,人子也要被舉起來。尼哥底母的問題是:「怎能有這事呢?」而耶穌的回答是:一個人由聖靈的重生(也因此才能進神的國)只能藉由釘十字架、復活、高升的人子才可以發生。
對話的最後,出現了幾乎是所有基督徒都耳熟能詳的金句。但就是因為經常把它視為單獨可以被抽離的概念,以至於忽略了這段經文其實是作為耶穌與尼哥底母對話的結論。
透過這段經文,不但同樣呈現出確幸與確信,更解決了前面所提的難題,面對確信帶來確幸,人在這件事上並沒有任何功勞,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尼哥底母不信重生(地上之事),當然也無法信耶穌降下升天的工作(天上之事)。換言之,若不確信神所賜的獨生子,也無法得著永生的確幸。
結論:預苦期的精神在於悔改、等候與禁戒,絲乎在在強調人應當做什麼事情,然而,真正重要的卻是這些行為背後所呈現的「確信」。這個節期真正的意義,並不是要我們因著相信去「做」某些事情,而是要我們因著相信而不是做某些事情。(預苦期操練舉例:食物、慾望)
如此一來,這樣的信心操練才有助於我們把自己的目光焦點從確幸挪移到確信。這並不是代表確幸不好,而是我們必須知道,一切的確幸都是從確信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