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9/07/28 【主日信息】天父的心-20190728

聖靈降臨後第七主日

第一經課:創世記18: 20-32
啟應經課:詩篇138: 1-8
第二經課:歌羅西書2: 6-15
福音經課:路加福音11: 1-13

首先,今天的福音經文是我們所熟悉的主禱文,我們每個主日崇拜結束之前,總是會一起站立,用詩歌的形式把主禱文唱過一遍。我想也很多弟兄姊妹知道,在四福音書中一共出現了兩次主禱文,一次是在馬太福音第六章,而另一次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路加福音十一章。

然而,這兩次主禱文的教導其實很不一樣。在馬太福音中,門徒並沒有詢問耶穌應該如何禱告,耶穌是在登山寶訓的一長串教導中,其中一部分談到禱告的心態,所以,耶穌親自為門徒示範應該如何禱告。

但在路加福音中,門徒是在看見耶穌禱告完畢後,才詢問耶穌是否能夠像施洗約翰一樣教導門徒禱告。而耶穌也按照門徒的期待,教導他們應該如何禱告。

值得一提的是,「主禱文」按照字面上來解釋,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意思,一個是主耶穌的禱告文,另一種則是主耶穌教導的禱告文。馬太福音比較偏向前者,而路加福音則是比較偏向後者。換句話說,在路加福音裡的主禱文,比較不是耶穌的禱告,而是門徒的禱告。

為什麼要特別區分這兩者的不同?原因出自於兩個主禱文最明顯的差別:「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有這句禱詞,是因為耶穌自己就是這個禱文的成就者。祂道成肉身從天而降,就是上主的旨意行在地上的最佳證明。

但路加福音省略了這個禱告詞,不是因為這句話不重要,而是因為從門徒的角度來看,若我們不明白天父上帝的旨意是什麼,那這句禱告詞有說跟沒說是一樣的。

根據研究,大部分的聖經學者都同意,馬太福音寫作的時間早於路加福音,合理的推測是,在路加寫作之時,教會中早就已經流傳著馬太福音的主禱文版本。那麼,路加刻意把「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句禱文刪除的目的便值得我們深思。而為了明白這一點,我們要繼續往下看。

教導完主禱文之後,耶穌馬上就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朋友半夜來拜訪,只因這個朋友的朋友突然來訪,沒有東西可以招待,所以只好前來借三個餅。

讓我們來釐清一下整個狀況,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用朋友A、B、C來陳述。朋友A與自己的家人都已經躺在床上睡覺了,可想而知,朋友B也應該差不多該休息了。但這時朋友C突然來訪,朋友B起來接待對方,可是因為自己沒有食物,所以跑來找朋友A幫忙。

有沒有覺得很複雜?照理來說,這個故事應該可以再更簡單一點,比如說只需要兩個人就夠了,但耶穌卻說了一個比較複雜的故事,祂要強調的是什麼?以往我們在讀這段經文時,比較看重的點在於滿足他人的基本需要。但其實這段經文要談的是更深一層的涵意。

在整個近東文化中,接待來訪的客人是非常重要的習俗,不論自己是否認識對方,也不論對方來訪的時間點,接待是義務。當然,對以色列人來說,接待不僅僅是文化特色,更是上主的命令。祂不只一次吩咐以色列人要照顧在他們當中寄居的,甚至要設宴款待他們。

也就是說,為什麼耶穌說朋友A必須起來把餅給朋友B,這不單單是給於對方所需要的這麼簡單而已,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涵意,是當一個人很想要遵守上主的旨意,卻沒有資源可以完成時,他的朋友必須要給予協助。

當然,到了故事的最後,我們知道這個朋友A其實並不是別人,而是上帝,也就是一開始耶穌教導門徒禱告中的那位天父。所以,這整段教導的重點並不是在於禱告,而是讓我們知道天父的心。

天父的心是樂意將祂自己最珍貴、最看重的賜給祂的兒女。耶穌說的很清楚:「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他豈不更要把聖靈賜給求他的人嗎?」

天父的心也可以從耶穌的故事中發現,當天父看見一個人急迫地想要實踐自己的旨意,祂必定會不顧一切地幫助這個人,使他有足夠的力量與資源遵行天父的旨意。

天父的心也更可以從門徒一開始的要求中發現,當他們聽見耶穌的禱告,他們期盼自己也能夠如同耶穌一樣向天父禱告。所以,耶穌透過主禱文讓門徒知道,原來天父的心就是喜愛我們親近祂,因為祂應許我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這樣看來,路加福音中的主禱文雖然少了那一句「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並不表示他輕忽了上主的旨意,剛好相反,整段經文都要教導我們天父的心意是什麼!

接著,讓我們花一點時間來看今天創世記的經文,這段也是當我們在討論天父的心時不可少的一段。許多人,包含基督徒在內,都一致認為舊約中的上帝非常嚴厲,好像只要稍微違背祂的心意,就會遭到嚴重的打擊,甚至是全家全族死光光。

的確,如果要講舊約中的審判,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說明:挪亞洪水的、巴別塔的變亂口音、埃及人受到十災、以色列人在曠野受審判、耶利哥全城的人被殺、大衛犯罪使以色列人遭殃……。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我想是索多瑪與蛾摩拉的災難。

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城市最後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可是,難道這真的就是天父的心意嗎?經文一開始就提到:「所多瑪和蛾摩拉罪惡極其嚴重,控告他們的聲音很大。我要下去察看他們所做的,是否真的像那達到我這裏的聲音一樣;如果不是,我也要知道。」

這樣的描述恐怕與許多人心中那位嚴厲的上帝很不一樣,因為天父並不是一開始就要毀滅這兩座城市,而是祂要親自察看這樣的事情是否屬實。換言之,祂並不是坐在審判台上,看著書面資料就斷定人的生死,而是祂打從心裡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所以,祂才要親自察看。

亞伯拉罕的祈求是故事的另一個重點,他與上帝好像是在菜市場討價還價一樣,當然,上帝並沒有還價,而是任憑亞伯拉罕開價。最特別的是,無論亞伯拉罕開出什麼樣的價錢,上帝都接受。

不毀滅城市的條件由五十個義人、四十五個、四十個,一路降到十個。我們知道,這兩座城市最後仍然被毀滅了,這表示城裡義人的數量不到十個。但重點是,為什麼上主會允許亞伯拉罕這樣不斷地祈求呢?如果上帝真的是一位嚴厲的法官,沒有道理可以這樣一直降低標準。

其實,這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天父的心意,亞伯拉罕不斷地祈求讓我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天父真正的心意並非要毀滅犯罪的人類。試想,若一個罪惡滔天的城市裡有十個義人,上主就不施行毀滅,那麼,這十個義人的責任就是要讓人認識上主,悔改所行。

說的更極端一點,雖然亞伯拉罕沒有繼續祈求到只有一個義人就不要毀滅,但其實在聖經的記載中,還真的有這事發生。上主差遣尼尼微這個連一個義人都沒有的地方,要他宣告審判的信息。而沒想到因為約拿這個義人的緣故,全城的人都悔改了,災難也因此而消除。

總地來說,今天的經文讓我們明白,禱告有兩個面向,一個是為自己,另一個則是為他人。聖經教導我們的是,我們要為著他人得到好處禱告,正如同朋友B因著朋友C的需要,跑去找朋友A一樣;也如同亞伯拉罕為著索多瑪與蛾摩拉向上主禱告一樣,不顧這兩個城市已經惡貫滿盈,卻努力為他們代求。

而當我們這樣祈求的時候,便會發現自己是如何相信和倚靠我們在天上的父。換句話說,禱告帶給我們的益處並不是禱告的內容,而是禱告本身,因為當我們越發禱告,就越發親近天父。也就是說,禱告使我們親近天父,並使他人得到益處。

然而我們對這兩個禱告面向的實踐恰好相反:我們通常為著自己的利益與好處禱告,所以祈求上主使他人認識祂。換言之,我們在禱告中祈求他人可以認識耶穌,順服真道,有時候是出自於我們自私的想法。(舉例)

去年的堂慶,我說了一段話:「當教會只關心自己的成長、人數、聚會型式時,就不能成為他人的祝福;相反的,當我們願意為了他人的需要而付出、犧牲時,我們就實踐了上主所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請問我們在意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花了許多的時間與金錢,難道真的是為了自己嗎?當然不是!我相信我們都是為了上主,可是這就是最矛盾的地方。我們一方面宣稱自己的犧牲與奉獻是為了天父,可是往往卻在意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過於在意天父的心意。

今天是得勝堂卅四週年的堂慶,我要說,三十四年過去了,好消息是,不管我們再怎麼糟糕,做的再怎麼不好,上主依然是得勝堂的主,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而且,祂仍舊賜下恩典在我們當中,就算我們當中連一個義人也沒有。

而我們呢?我們是不是要繼續維持現狀這樣下去,直到有一天曾經臨到索多瑪與蛾摩拉的審判臨到這個世界;還是我們能夠天天從自私與慾望中醒悟過來,不再為著自己的益處向上主祈求什麼,而是為著鄰舍的需要,不但向神禱告,也積極地奉獻自己所擁有的。

最後,特別介紹等一下詩班要獻唱的回應詩歌:「教會唯一的根基」,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是什麼。沒錯,教會唯一的根基,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今天是堂慶,我們應當明白,唯有基督才是得勝堂唯一的根基。就讓我們一起藉著這首詩歌,一同來思想,原來天父的心意,就是要我們定睛在這唯一的根基上,使我們能藉著祂所賜的恩典,同心建造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