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5/01/05 【主日信息】上帝與我們的故事-20250105

聖誕後第二主日

第一經課:耶利米書31: 7-14
詩篇經課:詩篇147: 12-20
第二經課:以弗所書1: 3-14
福音經課:約翰福音1: 1-18


上週主日,我們透過路加福音的記載,瞥見了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中學習的模樣。除此之外,根據四本福音書的記載,我們對於耶穌三十歲以前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在馬太、馬可與路加福音中,耶穌的公開登場始於曠野,準備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而今天我們所讀的約翰福音,則打破了時間的限制,直接宣告耶穌基督在太初就已經存在的事實。

若我們追問:「耶穌道成肉身的這個肉身,在世上活了多久?」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三十三年。然而,由於福音書將焦點集中在祂後三年的傳道事工,我們很容易被引導去假設:道成肉身的核心意義僅限於這三年。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三十歲之後的耶穌所做的一切,才是我們救恩的基礎與核心,那麼為什麼「道」選擇成為一個包著布、臥在馬槽裡的嬰孩,而不是直接以三十歲的成人身份降臨?畢竟,我們需要的似乎是祂為我們受苦、遇害、被釘十字架、埋葬、復活與升天。至於祂三十歲之前的生活,就像祂十二歲在聖殿學習的故事一樣,聽聽即可,似乎對我們的信仰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

然而,若我們都同意「道成肉身」的時間是三十三年,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只將焦點放在最後的三年,而忽略了這三十三年的整體意義。這不是一段可以被切割的時間,而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啟示。

耶穌三十三年在世的每一刻,都在展現上帝與我們同在的真實,也塑造了我們信仰的基礎。那麼,這三十三年的整體又如何啟發我們的信仰呢?讓我們從今天的福音經課開始,一同思考吧!

我想直接從十四節開始:「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雖然這段經文提到的約翰,指的是施洗約翰,但別忘了,當內文提到「我們」的時候,實際上是指向另一位約翰——使徒約翰。這裡的「我們」,代表的是使徒約翰與他所牧養的基督徒群體。

對使徒約翰而言,不單單第六節提到的施洗約翰是見證人,他自己也是見證人,甚至,他所牧養的教會弟兄姊妹同樣也是見證人。這群人代代相傳,一同為光作見證,證明道確實成了肉身住在我們當中。

這是我今天想要與弟兄姊妹分享的第一個重點:我們往往習慣將信仰視為一個私人的領域。於是,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信仰是個人的,所以傳福音時不要太過強勢。」「我要尊重我孩子的選擇,所以等他長大後再決定是否受洗。」「信仰的原則不應該帶進公共領域談論。」這些聲音反映出一種將信仰過度私人化的趨勢。

然而,當我們把信仰私人化的同時,也把信仰「個人化」了。這樣的理解使我們對十四節所說的「道成了肉身」的意義有所偏差。我們或許會將這句話解讀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裡面,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更習慣分享「我」的經歷,卻忽略了「我們」共同領受的恩典。

順帶一提,這也正是我對於名人或成功人士分享「見證」時抱持保留態度的原因。聖經中所強調的見證,不是那種單純述說個人如何領受上帝祝福或取得成功的故事,而是整個基督徒群體如何在其所處的城市與社區中,一同述說並活出耶穌基督恩典的見證。見證是關於「上帝與我們」之間的信仰故事,而不是僅僅「上帝與我」的故事。

今天耶利米書的經文,展示了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並重新塑造他們作為祂子民的故事。這段經文描繪了一幅恢復與歸回的畫面:上帝呼召祂的百姓,從四面八方歸回祂的懷抱。這不是一個人的歸回,而是一群人的歸回,一個由盲人、瘸腿的人、孕婦與生產的母親所組成的群體。

令人注意的是,這群被召回的人並不全是健康強壯的群體,而包括那些在社會中被忽視或邊緣化的人:盲人、瘸腿的人、孕婦與生產的母親。這提醒我們,上帝的恩典無分高低強弱,祂的救贖計劃始終關懷那些在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人。祂的拯救不僅讓每個人都有歸屬,更強調了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重要性,這是今天信息的第二個重點。

這樣的畫面,不僅僅是關於古代以色列人的故事,也是關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上帝的呼召是讓每一個被祂所愛的人,不論是強壯還是軟弱,都能回到祂的同在中,並在祂的愛中找到歸屬。當這群百姓因著上帝的恩典而聚集時,他們不再是一群流離失所的人,而是成為一個蒙愛的群體,共同見證上帝的信實與救贖。

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文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上帝不是遙遠的旁觀者,而是那位與我們同行、住在我們中間的主。祂的同在不僅改變我們個人的生命,更塑造我們的群體,成為祂恩典的活見證。正如耶利米書所宣告的那樣,上帝不僅呼召我們歸回,更親自與我們同住。今天,我們也因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可以確信這一真理:上帝就住在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

最後,當我們回到約翰福音十四節時,不難發現,這句經文的核心不僅僅在於「道成了肉身」,而更在於「住在我們中間」。耶穌選擇與我們同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共享生命。

耶穌三十三年的地上生命,不僅是在最後三年的傳道事工中顯明祂的榮耀,而是從祂出生到三十歲的每一天,都在見證祂如何以人類的方式經歷生活,並且與群體同行。祂的陪伴不是臨時性的探訪,而是一種長期的、深入的生命參與。祂選擇成為我們中的一員,與我們同甘共苦,這本身就是福音的彰顯。

如果問耶穌的宣教事工中大部分的時間在做什麼,那答案一定是「活在人群中」:耶穌與約瑟和馬利亞一起生活,與親朋好友一起生活,與鄰居和來買木頭家具的人一起生活,與拿撒勒人一起生活,與以色列人一起生活,與門徒一起生活,甚至與那些想要殺害祂的人一起生活。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除了是上帝與我們的故事,更是上帝差遣我們的起點。祂以三十三年的地上生命向我們示範了什麼是陪伴、什麼是與人同行,並以祂的恩典與真理塑造了門徒,將福音的使命交託給他們,差派他們成為世界的光與鹽,將這份恩典繼續傳遞下去。

今天,得勝堂即將邁入四十週年,上帝呼召我們回顧祂過去的恩典,也讓我們展望未來的使命。今年的年度主題「成為造就與差派門徒的教會」正是對我們眾人的提醒:我們不僅是領受上帝恩典的群體,更是被呼召、被造就,然後被差派的群體。

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真理:祂選擇住在我們中間,與我們同行,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恩典與真理。同樣的,我們也被呼召進入他人的生命,走進人群之中,陪伴那些需要福音的人。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要求我們願意付上時間、精力,甚至是生命的委身。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才能真正體會道成肉身的深刻意義。當我們與人同行,分享恩典時,我們所見證的,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是那位與人同住的上帝如何在我們的生命與群體中彰顯祂的真理與榮耀。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上帝的故事在我們中間不斷展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