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信仰造就
最新消息
2024/12/29
【主日信息】在父家中成長-20241229
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一經課:撒上2: 18-20, 26
詩篇經課:詩篇148: 1-14
第二經課:歌羅西書3: 12-17
福音經課:路加福音2: 41-52
我們剛慶祝了耶穌基督的降生,祂的來臨帶給世界無比的盼望。然而,今天的經課將我們的目光從耶穌降生的馬槽轉向祂十二歲時的聖殿經歷,這是路加福音獨有的記載,也是耶穌在公開傳道之前,我們少數能夠窺見祂生命的一個片段。路加在這個段落中給耶穌這段成長故事的最終評論是:「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有趣的是,今天的舊約經課也講述了一位少年在會幕中服事的故事——撒母耳的經歷。撒母耳從小就被母親奉獻給上帝,他在會幕中「漸漸長大」,並且「在耶和華與人面前蒙恩」。路加福音中的耶穌,與撒母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以上帝的家為核心,在成長過程中展現出與上帝關係的深度。
我想,身為基督徒,特別是家中有孩子的基督徒,這兩段經文可以成為我們所教養孩子的目標。曾幾何時,我們殷殷期盼自己的孩子可以像耶穌與撒母耳一樣,在教會中殷勤服事,專心學習上帝的話語,並且得到上帝與眾人的喜愛。
但我們同時也明白,父母親不光光只是要用言語教導孩子如何服事與認真思考上帝的話語,他們更需要我們以身作則。於是,我們要在家裡常常與孩子們討論信仰,並且積極參加各種服事,好叫他們知道父母親不是只有用嘴巴說說,身體也可以力行。
以撒母耳為例,以利是他的教導者,也是他在信仰和生命中的重要榜樣,在後續的記載中,也是以利提醒撒母耳要留心聽從上帝的聲音,並且要忠實地傳揚上帝所吩咐的話語。然而,以利教導的並非只有撒母耳,聖經記載他還有兩個兒子,也同樣被訓練當祭司,只是他們卻「不認識耶和華」,甚至藉著服事的職分行惡,貪婪祭物並屈辱上帝。
為什麼?同樣都是在會幕中服事,同樣都是被教導要順服上帝,為什麼以利的兩個兒子與撒母耳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以前,我一直以為是以利疏於管教,才讓兩個孩子偏行己路,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但當自己成為父親後,才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在教養孩子的旅途中,我們常會感到困惑和矛盾。一方面,我們渴望像以利一樣,引導孩子在上帝的家中服事,幫助他們建立對上帝的信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時常懷疑,究竟我們的努力是否足夠?即使是以利,他不僅是會幕中的祭司,也是撒母耳的導師,卻沒能阻止自己的兒子們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這是否說明,以利失職了?
過去,我以為教養的結果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努力,但成為父親後,我才深刻體會到,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孩子的選擇和信仰的深度,最終仍在上帝的手中。我們的教導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長需要更多——那是上帝的恩典工作。
有時候,我們越是投入,越是感到自己的有限。這種感覺很熟悉,因為它不僅出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也反映了我們在自己屬靈生命中同樣的掙扎。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在上帝和人面前蒙恩」,然而,當我們回頭審視自己時,我們是否也像孩子一樣,需要在上帝面前學習成長?我們的靈性是否正在「增長智慧和身量」?還是說,我們僅僅關注孩子的成長,卻忽略了自己的屬靈生命早已停滯不前?
路加福音中,馬利亞和約瑟找尋耶穌的過程,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的屬靈困境。他們以為耶穌和他們在一起,卻驚訝地發現祂已經「留在父的家裡」。對我們而言,這也是一個提醒:我們是否與基督同行,還是早已失去祂的同在,卻渾然不覺?
然而,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不僅僅是對孩子信仰成長的無力感或沮喪,實際上,我們是否也對自己的信仰成長感到困惑與不安?有多少次,我們以為自己與上帝的關係穩固、親近,卻在下一刻因突如其來的苦難,我們便停下腳步,不想要繼續跟隨耶穌基督了。這種掙扎提醒我們,信仰的成長並非一條平坦的道路,而是一場需要恩典和依靠的旅程。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的靈性成長,充滿掙扎與矛盾。我們努力追求,但時常迷失方向;我們渴望順服,但又被自己的軟弱所攔阻。這樣的掙扎,其實不只是我們的經驗,也是每一個跟隨基督的人共同的處境。
因此,當約瑟和馬利亞在聖殿裡找到耶穌時,他們焦急地問祂:「我兒啊,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們?看哪,你父親和我焦急地到處找你!」沒錯,這不正是我們的寫照嗎?我們也常常在生命的困惑與焦慮中,迫切地尋找那位能帶來恩典的主。
約瑟與馬利亞以為他們是在尋找自己的孩子——那個熟悉的、與他們親密相處十二年的兒子。然而,他們真正需要尋找的,其實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賜予的恩典。他們的焦急與困惑,正是我們生命的縮影:我們常常以為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失落的安慰,或是填補內心空虛的答案。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弔詭——「尋找耶穌」與「尋找耶穌」竟然可以如此截然不同。雖然字面上都是在尋找耶穌,但一種是出於我們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另一種卻是基於真正與祂相遇、跟隨祂的渴望。
就像約瑟與馬利亞,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尋找那個走失的孩子,卻不知道,耶穌其實已經在父的家裡,成就祂的使命。我們也常常如此——我們來到教會,參與敬拜、唱詩歌、讀經、禱告,看似在「尋找耶穌」,但這些行為更多時候是滿足我們的宗教義務或自我期待,是出於一種希望耶穌能解決我們生活困境的需要。
我們往往停留在第一種尋找——試圖透過自己的計劃和需求找到一位迎合我們的耶穌。但真正的尋找,是進入祂所在的父的家中,讓我們的生命完全交託於祂的恩典與旨意之中。這兩種尋找看似相似,卻天差地別:一種尋找是為了滿足自己,另一種則是為了回應祂的召喚。
真正的「尋找耶穌」,是進入祂所在的父的家中,不是用我們的需求來框住祂,而是全然地讓自己置身於祂的恩典之中。這種尋找並不以我們的計劃為中心,而是尋求在祂的計劃中與祂相遇。換句話說,我們的敬拜、讀經、禱告,只有當它指向耶穌基督本身,並使我們在祂裡面安息時,才真正成為那第二種「尋找耶穌」。
耶穌的回答,為我們揭示了真正尋找祂的方向:「為什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真正的尋找,始於在父的家中與祂相遇,並持續在祂的恩典中成長。
耶穌在父的家中顯明祂自己的使命,而我們每一位進入父的家,也有一個清晰的起點——洗禮。洗禮是上帝親自施行的恩典,是祂將我們接納為祂兒女的神聖記號,宣告我們屬於祂,並邀請我們在祂的家中成長。
保羅在歌羅西書中也提醒我們:「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這些美好的生命特質,正是在洗禮的恩典中開始被塑造,並在教會這個屬靈的家中成長。
我們的靈性成長,其實是一個不斷回到洗禮的旅程——回到那個時刻,我們被上帝的恩典潔淨,被祂的愛所環繞,被賜予新生命。當我們感到軟弱或迷失時,洗禮提醒我們,我們的身份已經在基督裡被確立,我們永遠屬於天父的家。
這也是我們信義宗教會特別看重嬰兒洗禮的原因。每一位受洗的嬰孩,都是上帝親手接納進入祂家中的兒女。無論他們年幼時是否意識到,這份恩典已在他們生命中扎根,讓他們能夠從一開始就在父的家中蒙受祂的愛與保守。
對整個信仰群體來說,每當我們看著這個受洗的嬰孩逐漸在我們中間成長,蒙上帝與眾人的喜愛時,我們再次被提醒,是上帝的恩典成就一切,而不是我們有什麼可誇的。我們也承擔著扶持這位小小肢體的責任,使他們能在父的家中被愛與恩典所塑造。
要尋找恩典的人啊,來到這個家吧!因著基督的救贖,我們每一個人在洗禮中都被接納為上帝的兒女。我們在祂的家中,不僅找到生命的起點,更在祂的愛中得到滋養和成長。這是上帝的家,是祂以愛與恩典迎接我們的地方,也是我們靈性生命得以成長的泉源。